职业与健康杂志

期刊简介

  《职业与健康》杂志,为半本月刊,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的“优秀期刊”。系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含天津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主办,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苏州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天津市永久医院协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预防医学综合性大型医学科技期刊。《职业与健康》杂志已被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度(CJFK)、美国化学文摘(CA)、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科技数据库收录。其内容是以职业医学、预防保健、基础医学为中心的全科医学范畴。以反映和交流全国各地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卫生保健等科学实验与临床实践经验资料为主体,以全刊的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为其特点,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本全科医学杂志。 本刊欢迎下列来稿:职业及环境有害因素对人体影响的基础性研究;职业流行病学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职业病临床分析、诊治新法、病例报告或讨论;化学中毒事故的现场抢救、医疗及急救;工业卫生管理、卫生标准、卫生毒理学研究及环境有害因素监测技术;劳动防护工程技术及评价;卫生监督管理经验交流;与职业相关疾病或新危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学校卫生;农村卫生等。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华龙道76号。邮政编码:300011电话:(022)24333470,24333471传真:(022)24333470,24333471E-mail:zgzyyjk@yahoo.com.cn


医保集采现柔性调整,药企避降价引热议

时间:2025-07-17 11:25:31

国家医保局近期公布的第十一批药品集中采购(以下简称“集采”)结果,意外出现了戏剧性反转:此前多次因集采承压的华东医药、诺华制药等企业,此次竟成功避开了降价“生死局”。这一反常现象迅速引发行业热议,而医保局首次公开披露的“不集采”决策逻辑,更是揭开了政策执行中鲜为人知的柔性考量。

“白马失蹄”后的意外喘息

华东医药的“阿卡波糖”曾是集采竞标中的标志性案例。2021年,该产品因原研药企拜耳的“降维打击”报价而惨痛落标,直接导致公司股价跌停,净利润连续承压。但本次集采中,华东医药旗下多款产品却未被纳入名单。医保局解释称,部分品种具有“临床不可替代性”,例如其糖尿病管线中的特殊剂型药物,需维持企业合理利润以保障供应稳定性。这种表态相当于承认:对于某些技术壁垒高的品种,单纯价格战可能损害患者长期用药安全。

诺华制药的“豁免”同样耐人寻味。这家跨国药企的雷珠单抗(诺适得)去年刚经历26%的降价,单价从9800元降至7200元,其明星抗癌药伊马替尼更是在多地遭遇“阶梯式”调价。但此次医保局明确将部分原研药划出集采范围,理由是“专利期内市场独占性”。有分析人士指出,这实际是对创新药“专利悬崖”机制的妥协——若在专利期内强行压价,可能削弱外企引入新药的积极性。

医保局的“精算师逻辑”

不同于以往“唯低价是取”的刚性规则,本次医保局罕见披露了三大豁免标准:

1.临床必需性:针对罕见病用药或急救药品,即使价格高昂也暂不纳入集采,避免企业因利润过低停产;

2.技术独占性:如华东医药的特殊缓释技术、诺华的生物制剂生产工艺等,短期内缺乏仿制竞争者;

3.市场培育期:对上市不足5年的创新药给予“保护期”,这与国际通行的数据独占期理念不谋而合。

这种精细化分类被业内人士比喻为“医保局的靶向疗法”——不再一刀切砍价,而是针对不同药品特性匹配差异化管理。数据显示,本次集采目录中此类“特例”品种占比约15%,但医保基金支出却覆盖了超过30%的高值药品,侧面印证了“以量换价”并非唯一路径。

跨国药企的“中国式博弈”

诺华中国区负责人在非公开会议上透露,公司近年已调整在华策略:一方面将过专利期药物(如伊马替尼)主动降价以换取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加速引入PD-1等新药,利用“不集采”窗口期建立市场优势。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打法,恰好契合了医保局对创新药的保护意图。

而本土企业华东医药则展示了另一种生存智慧。其财报显示,公司在阿卡波糖失利后,迅速将资源转向医美器械和GLP-1类新药研发。这种转型使得其部分产品因“跨界属性”被重新归类,从而规避了化药集采的冲击。有券商报告指出,这种“产品结构避险”策略正在成为药企新共识。

政策柔性化的长期信号

医保局相关负责人特别强调,集采不是“为降价而降价”,核心目标是保障药品可及性与产业可持续性的平衡。此次对部分企业的“网开一面”,实际释放了两大关键信号:

对于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中国医保愿意支付合理溢价;

传统仿制药的暴利时代终结后,差异竞争将成为企业存活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柔性化处理并非永久机制。医保局同步建立了动态评估体系,一旦“特例”药品出现市场竞争者或技术替代方案,仍可能被纳入后续集采。这种“开小门、留后手”的设计,既给了企业缓冲期,也保持了政策威慑力。

在这场集采大戏中,华东医药和诺华们的暂时“逃过一劫”,或许标志着中国医药政策进入更成熟的2.0时代——既要挤掉价格水分,也要给创新留出呼吸的空间。而医保局首次揭开的规则面纱,则让行业看到:在冰冷的降价数据背后,原来还藏着如此精密的人性化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