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与健康杂志

期刊简介

  《职业与健康》杂志,为半本月刊,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的“优秀期刊”。系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含天津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主办,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苏州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天津市永久医院协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预防医学综合性大型医学科技期刊。《职业与健康》杂志已被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度(CJFK)、美国化学文摘(CA)、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科技数据库收录。其内容是以职业医学、预防保健、基础医学为中心的全科医学范畴。以反映和交流全国各地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卫生保健等科学实验与临床实践经验资料为主体,以全刊的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为其特点,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本全科医学杂志。 本刊欢迎下列来稿:职业及环境有害因素对人体影响的基础性研究;职业流行病学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职业病临床分析、诊治新法、病例报告或讨论;化学中毒事故的现场抢救、医疗及急救;工业卫生管理、卫生标准、卫生毒理学研究及环境有害因素监测技术;劳动防护工程技术及评价;卫生监督管理经验交流;与职业相关疾病或新危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学校卫生;农村卫生等。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华龙道76号。邮政编码:300011电话:(022)24333470,24333471传真:(022)24333470,24333471E-mail:zgzyyjk@yahoo.com.cn


医务人员健康科普新规解读:报备流程详解与合规技巧

时间:2025-05-23 17:24:02

最近不少医务人员朋友都在问:“现在做健康科普是不是得先打报告了?” 没错,新规确实要求医务人员开展科普前必须完成报备流程,就像咱们去医院得先挂号一样,现在发科普也得“取号排队”了。这事儿乍听挺麻烦,但仔细琢磨其实藏着政策制定者的良苦用心——既要把住质量关,又不想浇灭大家做科普的热情。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拆解这套新玩法。

一、报备不是添堵,而是给科普上“保险”

以前有些同行随手发条抖音讲药品功效,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内容有漏洞。现在要求通过医疗机构指定渠道提交科普内容和资质证明,相当于给科普内容加了个“质检员”。就像厨师做菜得备好健康证,咱们医务人员输出专业知识,也得亮出执业证书和内容底稿。具体操作也不复杂:登录单位内网找到“科普报备”入口,上传讲稿或视频脚本时,记得把相关文献证据打包成附件——这就像交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能让你的科普更有说服力。

二、三类人要特别注意红线

1.临床医生最容易踩的坑是“跨界科普”,比如心内科大夫讲骨科康复技巧,即便有医师证也可能被认定超范围执业。

2.护士群体要留意患者案例使用规范,哪怕打码处理,未经患者同意的治疗前后对比图都可能引发纠纷。

3.医院宣传科的同志更得小心,把专家科普发言整理成文章时,少用“绝对有效”“根治”这类词——这些词在广告法里可是高危词汇,换成“临床观察显示”就稳妥多了。

三、违规代价比想象中严重

有个真实案例:某三甲医院医生未报备就直播演示急救操作,因为动作细节不规范被同行举报,最后不仅直播下架,还要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医疗规范培训。更严重的可能面临“三连击”:

行政处罚(比如暂扣执业证)

单位内部通报(影响职称评定)

要是引发医疗纠纷,还可能吃官司

这就好比自己开处方不写病历,出了问题浑身是嘴也说不清。

四、聪明人都在用的合规技巧

1.批量报备:像申请科研课题一样,年初就提交全年科普计划,通过后每次只需报备微调内容。

2.组团出击:联合营养科、康复科同事做系列科普,用团队资质降低个人风险。

3.借船出海:和正规媒体合作,他们负责内容审核,你专注专业输出——就像药店坐堂医师,平台已经帮你筛过一遍顾客需求。

说到底,这套规则不是给科普戴枷锁,而是提醒咱们:医务工作者说话自带权威光环,可能比网红大V影响更深远。就像手术前要清点器械,发布前的报备流程,其实是给公众健康多上一道安全栓。下次想分享专业知识时,不妨把报备当作和患者签知情同意书——多这道程序,对双方都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