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与健康杂志

期刊简介

  《职业与健康》杂志,为半本月刊,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的“优秀期刊”。系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含天津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主办,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苏州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天津市永久医院协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预防医学综合性大型医学科技期刊。《职业与健康》杂志已被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度(CJFK)、美国化学文摘(CA)、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科技数据库收录。其内容是以职业医学、预防保健、基础医学为中心的全科医学范畴。以反映和交流全国各地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卫生保健等科学实验与临床实践经验资料为主体,以全刊的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为其特点,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本全科医学杂志。 本刊欢迎下列来稿:职业及环境有害因素对人体影响的基础性研究;职业流行病学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职业病临床分析、诊治新法、病例报告或讨论;化学中毒事故的现场抢救、医疗及急救;工业卫生管理、卫生标准、卫生毒理学研究及环境有害因素监测技术;劳动防护工程技术及评价;卫生监督管理经验交流;与职业相关疾病或新危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学校卫生;农村卫生等。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华龙道76号。邮政编码:300011电话:(022)24333470,24333471传真:(022)24333470,24333471E-mail:zgzyyjk@yahoo.com.cn


高温防护指南:科学抵御热射病

时间:2025-07-31 17:06:47

盛夏时节,烈日炙烤下的高温不仅是体感的煎熬,更潜藏着威胁生命的健康风险。据最新发布的《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热射病作为最凶险的高温急症之一,每年夺走大量生命。而中暑、脱水等看似普通的症状,若处理不当,可能迅速演变为不可逆的器官损伤。这场与高温的博弈中,科学防护是抵御“沉默杀手”的关键防线。

水分:被忽视的生命防线

当口渴信号出现时,身体已处于轻度脱水状态——这一生理特点让许多人不知不觉陷入危机。成年人每日需饮水1500-2000毫升,相当于4瓶标准矿泉水,但在高温环境下,每小时可能需补充1-2升水分。如同汽车发动机需要冷却液,人体在出汗散热时会同步流失电解质,此时稀释的补液盐比单纯喝水更能有效维持体液平衡。尤其对于老人和儿童,他们的口渴感知迟钝或调节能力弱,家人需像定时闹钟般提醒饮水,并可通过西瓜、黄瓜等高水分食物辅助补水。

时间与空间的防护艺术

阳光最毒辣的11:00-15:00时段,紫外线强度堪比正午时分的沙漠地表,此时户外活动无异于将自己置于天然烤箱中。训练或劳动应采用“分段式策略”:每工作30分钟转入阴凉处休息10分钟,模仿树木在烈日下的间歇性休眠。若必须外出,浅色透气衣物如同天然空调,能将体表温度降低2-3℃;而一顶宽檐草帽的遮阳效果,相当于为头部撑起一把紫外线过滤伞。值得注意的是,浑身大汗时直接冲冷水澡会触发血管痉挛,就像烧红的铁块突遇冰水,正确做法是擦干汗水后,用温水缓缓降温。

环境调控的微观战场

空调温度设定在26-28℃并非随意为之,这是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黄金平衡点。当室内外温差超过8℃时,血管会像过度拉伸的橡皮筋般频繁收缩扩张,极易引发热感冒。每小时开窗通风5分钟的动作,相当于给密闭空间做一次“肺部换气”,既能避免空调病,又能防止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的头晕乏力。特别要避免空调冷风直吹头部,这如同用冰锥刺激脑部神经,可能诱发偏头痛甚至面瘫。

高危人群的守护密码

慢性病患者、孕妇和肥胖者的体温调节系统如同超负荷运转的老旧电路,更易在高温下“短路”。对于这些人群,午睡不再是养生选择而是必要措施——研究显示,30分钟的午睡能让心血管系统获得相当于夜间睡眠70%的修复效果。若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中暑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颈部大动脉,这相当于为过热的身体安装临时散热片。值得警惕的是,热射病患者初期可能仅表现为注意力涣散,随后会像电脑死机般突然倒地,此时核心体温往往已超过40℃,必须争分夺秒送医。

在这场与高温的无声较量中,防护措施的本质是重建人体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从饮水的节奏到衣物的选择,从作息调整到空间管理,每个细节都是对抗热损伤的盾牌。记住,当气象台发布高温预警时,那不仅是天气提示,更是生命安全的红色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