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职业与健康》杂志,为半本月刊,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的“优秀期刊”。系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含天津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主办,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苏州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天津市永久医院协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预防医学综合性大型医学科技期刊。《职业与健康》杂志已被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度(CJFK)、美国化学文摘(CA)、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科技数据库收录。其内容是以职业医学、预防保健、基础医学为中心的全科医学范畴。以反映和交流全国各地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卫生保健等科学实验与临床实践经验资料为主体,以全刊的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为其特点,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本全科医学杂志。 本刊欢迎下列来稿:职业及环境有害因素对人体影响的基础性研究;职业流行病学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职业病临床分析、诊治新法、病例报告或讨论;化学中毒事故的现场抢救、医疗及急救;工业卫生管理、卫生标准、卫生毒理学研究及环境有害因素监测技术;劳动防护工程技术及评价;卫生监督管理经验交流;与职业相关疾病或新危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学校卫生;农村卫生等。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华龙道76号。邮政编码:300011电话:(022)24333470,24333471传真:(022)24333470,24333471E-mail:zgzyyjk@yahoo.com.cn
高温下藿香正气水的致命隐患
时间:2025-06-17 15:15:13
近期,全国多地持续遭遇4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防暑降温产品需求激增。然而在藿香正气水销量暴涨的背后,一个隐藏的健康杀手正悄然浮现——因错误使用引发的双硫仑样反应,其危险性甚至远超中暑本身。这种因药物与酒精相互作用导致的急性中毒反应,已成为高温天气下最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当传统防暑药遇上现代用药习惯
藿香正气水作为含有40%-50%酒精的OTC中成药,其"解暑"功效背后暗藏化学风险。与头孢类抗生素同服时,药物分子会抑制肝脏代谢酒精的关键酶,导致乙醛在体内蓄积,引发剧烈头痛、呕吐、血压骤降等中毒症状。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患者在服用头孢后并未意识到药物代谢需要5-7天周期,误以为"隔天饮酒就安全",实则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临床数据显示,饮用白酒引发的反应强度可达啤酒的3倍以上,这对习惯用藿香正气水解暑的饮酒人群构成双重威胁。
被低估的致命组合
除头孢类药物外,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甲硝唑、替硝唑)、降糖药格列本脲等七大类常用药物都与酒精存在致命协同效应。尤其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这种反应可能诱发不可逆的心肌损伤——当40℃高温导致血管扩张时,药物与酒精共同作用会使血压呈断崖式下跌,比普通中暑更快引发器官灌注不足。某三甲医院急诊科记录显示,夏季接诊的双硫仑样反应病例中,约60%源于藿香正气水与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多数患者误认为"中药无害"而超额服用。
高温下的认知误区
在持续极端高温环境下,三个认知偏差正在加剧风险:一是将含酒精解暑药当作"防暑疫苗"过量服用,实际上藿香正气水仅适用于湿暑型中暑,对高温暴晒导致的脱水型中暑反而会加重体液消耗;二是用冰镇服药企图降低刺激,却不知低温会延缓药物分解,延长毒性作用时间;三是盲目替代专业防暑措施,有建筑工人为图方便,将藿香正气水与退热药同服,导致肝肾双通道中毒。某服装城销售数据显示,同期羽绒服销量异常增长129%,折射出公众对极端天气应对策略的混乱。
建立立体防护体系
面对气候变暖带来的新型健康威胁,需要构建三级防御机制:用药前72小时至用药后7天严格禁酒(包括含酒精食品与药品);选择无酒精型替代制剂如藿香正气软胶囊;将物理降温(湿毛巾擦拭)与药物干预间隔1小时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层面已开始引导健康消费,13部门联合发布的绿色智能家电促消费政策,客观上为减少药物依赖型防暑提供了替代方案。当气象台发布红色预警时,最安全的"解暑药"或许是开启一台能效比达5.0的新风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