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与健康杂志

期刊简介

  《职业与健康》杂志,为半本月刊,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的“优秀期刊”。系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含天津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主办,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苏州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天津市永久医院协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预防医学综合性大型医学科技期刊。《职业与健康》杂志已被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度(CJFK)、美国化学文摘(CA)、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科技数据库收录。其内容是以职业医学、预防保健、基础医学为中心的全科医学范畴。以反映和交流全国各地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卫生保健等科学实验与临床实践经验资料为主体,以全刊的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为其特点,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本全科医学杂志。 本刊欢迎下列来稿:职业及环境有害因素对人体影响的基础性研究;职业流行病学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职业病临床分析、诊治新法、病例报告或讨论;化学中毒事故的现场抢救、医疗及急救;工业卫生管理、卫生标准、卫生毒理学研究及环境有害因素监测技术;劳动防护工程技术及评价;卫生监督管理经验交流;与职业相关疾病或新危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学校卫生;农村卫生等。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华龙道76号。邮政编码:300011电话:(022)24333470,24333471传真:(022)24333470,24333471E-mail:zgzyyjk@yahoo.com.cn


审稿人的离谱要求:如何巧妙应对?

时间:2024-12-20 17:32:01

在学术界,论文发表是每一位研究者的必经之路。然而,这条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尤其是当我们遇到那些似乎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审稿人时。他们的反馈往往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怀疑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正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年,我们“硬刚”过的离谱审稿人。

一、奇葩要求:修改文章标题为“研究背景”

记得有一次,一位作者提交了一篇关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研究论文。经过漫长的等待后,终于收到了审稿人的意见。然而,其中一位审稿人提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要求:将文章的标题修改为“研究背景”。这位审稿人似乎认为,整篇文章都应该围绕这个新标题来展开论述。面对这样的要求,作者只能苦笑不得地回复:“尊敬的审稿人,您是否对‘研究背景’有什么误解?它通常只是引言的一部分啊。”

二、过度解读:建议删除所有引用文献

在另一篇关于医学研究的文章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以支持自己的观点。然而,一位审稿人却提出要删除所有的引用文献,理由是这些文献与当前研究无关或者不够权威。这位审稿人的过度解读让作者感到非常无奈,毕竟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任何科学研究都是站不住脚的。

三、逻辑混乱:要求重新组织文章结构

有时候,审稿人会给出一些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很难实现的建议。比如,在一篇关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论文中,一位审稿人要求作者重新组织整个文章的结构,理由是现有的布局不符合逻辑。然而,当作者按照建议进行调整后再次提交时,同一位审稿人又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构调整方案。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也让作者感到十分沮丧。

四、专业不对口:外行指导内行

最让人头疼的情况莫过于遇到专业不对口的审稿人。他们可能会基于自己有限的知识领域对论文进行评判,并提出一些不切实际或错误的修改意见。例如,在一篇涉及复杂数学模型的金融学论文中,一位明显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审稿人竟然要求简化所有公式,并声称这样可以使得论文更加通俗易懂。对于此类情况,虽然可以通过与编辑沟通来解决,但过程往往既耗时又费力。

五、情感用事:情绪化评论

一种情况则是审稿人在评论中使用过于情绪化的言辞。这类评论不仅无助于提高论文质量,反而容易引发不必要的争执。例如,有的审稿人会在意见中加入诸如“这篇文章简直是浪费时间”、“作者显然没有认真做过实验”之类的负面评价。这样的话语无疑会给作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其继续深入研究的积极性。

面对这些“硬刚”的审稿人,作为研究者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态度,尽量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每一条反馈。毕竟,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同时,也要学会适当地为自己辩护,必要时可以寻求导师或者同行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个别负面的经历而放弃追求真理的脚步。记住,真正的科学探索从来不会因为外界因素而停滞不前。